近日
洪梅大桥整体拆除重建的消息
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
1988年4月
横跨洪屋涡水道东西两岸的桥梁
——洪梅大桥交付使用
该桥是地方政府和群众筹资兴建
是当时河西片区通往镇中心区的第一座大桥
△洪梅大桥现状
至今,洪梅大桥已陪伴了街坊近35年,这座东江支流上的老桥有怎样的故事,它见证了怎样的洪梅发展,一起来看。
“众筹”建桥,越过水道变坦途
傍晚时分,横跨洪屋涡水道的洪梅大桥迎来了车流量高峰期,桥上车辆往来不息,河道两岸呈现勃勃生机,一边是崭新的现代化中心镇区,一边是机器轰鸣的工业区。不远处的新桥“梅沙大桥”犹如“雄鹰展翅”,进一步放大了洪梅的区位优势,便捷了百姓出行,也铺就起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很难想象,35年前,两岸群众主要依靠横水渡出行。洪梅镇河网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出门见水、举步登舟”的生活方式,便是过去水乡人民的真实写照。
△洪梅旧貌(资料图)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忧。改革开放初,毗邻港澳的东莞成为众多“三来一补”企业的首选地,然而洪梅镇水网密布,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很多外来客商不愿来洪梅设厂办企业,昔日“鱼米之乡”的优势逐步变成劣势,洪梅人只能“望路兴叹”。
△90年代的洪屋涡村
“要想富,先修路”,搞路桥建设首先要资金,洪梅人借鉴当时“农民集资建桥”的模式,采取“政府拨款+群众自筹”的方法。
“当时我们家出了300元,各村集资建设,每家每户都出了两三百元。”洪梅镇原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庆泉介绍,这300块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普通职工两个多月的工资,但大家都不甘落后,欣然解囊,盼着早日把洪梅大桥建好。
大桥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出行安全的保障。陈庆泉回忆道,“当年,两岸的村民主要依靠横水渡过河,很不方便,也不安全,特别是碰到暴雨天,只能坐等雨停。”
桥通财通,经济走上发展快车道
千呼万唤始出来,1986年,洪梅大桥奠基兴建。
1988年4月,耗资约257万元的洪梅大桥主体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该桥的建成,进一步推进两岸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和富民增收,曾经依托横水渡过河的村民交通问题彻底改变,对洪梅镇的发展意义重大。
正所谓:桥通、财通。随着洪梅大桥通车,洪梅的路桥建设瓶颈逐步破解,全镇招商引资工作也步入了高速发展期。据《东莞市洪梅镇志》记载,1989年,洪梅镇各村纷纷建厂招商,筑巢引凤,吸引港台商人来洪梅镇进行来料加工。1995年,“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到22家,投资总额约751万美元,是1988年的26倍;出口产品总值2000万元,比1988年增长9倍。
风乍起,吹动一池春水。上世纪90年代,“三资企业”也开始到洪梅布局,寻觅发展机会。1990年,洪梅迎来第一家“三资企业”,至1995年,共引进“三资企业”15家,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企业纷沓而至,村民也渐渐开上了小汽车,洪梅大桥则显得有些“应接不暇”。2003年,镇政府筹资近465万扩建洪梅大桥,并于同年底竣工通车。扩建后的大桥比原桥大一倍,为双向四车道。
△00年代,洪梅大桥航拍
延续使命,“桥”见未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经30多年风风雨雨,饱经风霜的洪梅大桥已超额完成历史使命,但由于修建年份已久,其承载车辆运行能力已不堪重负,亟待拆除重建。
旧桥即将换“新颜”。据了解,洪梅大桥整体拆除重建工程已完成施工招标,大桥周边路段——梅新路部分路段架起了施工围挡,施工单位已进场开展项目临建工作。
可以预见,新洪梅大桥,无论是颜值,还是通行能力都将大幅提升。根据招标公告,洪梅大桥整体拆除重建工程,起点接现状望沙路,往东跨越洪屋涡水道,终点至小康路,全长约0.9公里。该项目双向6车道,最高通行时速为六十公里,兼具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道功能,其中拟新建桥梁450米,主桥段约270米,引桥段约180米。主桥索塔由两个外张的异形曲线塔组成,索塔弧度极具张力,造型取义“蝶变新生”。项目致力打造成水乡标志性景观建筑之一,将成为水乡新城带状发展重要的景观连廊。
△新洪梅大桥效果图
陪伴我们30余载的洪梅大桥,凝聚了洪梅人敢为人先、力争上游的奋斗精神,承载了洪梅腾飞的梦想。未来,新洪梅大桥将延续、传承旧桥的发展使命,以全新的姿态继续发挥其交通主干道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畅通交通“血脉”、提升水乡片区东西向通行能力、促进水乡新城建设,助推洪梅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