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喜 生兒育女是家庭之一喜,故妊娠又稱“有喜”。有喜后,孕婦的飲食起居都有些異常表現(xiàn)和特殊需要。一般家庭都注意孕婦的保養(yǎng),適當進補和吃些保健安胎的食品,舊時代習(xí)俗認為吃兔肉會令胎兒破相,長豁唇,故禁吃兔肉。另外還禁吃田雞(青蛙)、八爪魚(章魚)、無鱗魚(蟮、塘虱)和螃蟹等。舊俗還認為孕婦要忌吃生冷食物,如冷飲、西瓜、涼粉、香蕉、菠蘿等,認為吃生冷之物易肚痛,影響胎兒生長。此外,還禁忌接觸婚嫁活動、喪葬活動,認為“喜沖喜”對雙方都不利,“兇沖喜”對胎兒、孕婦不吉利。禁忌接觸神事,參與拜神祭祀,認為會污染圣地,冒犯神袛。禁忌孕婦與產(chǎn)婦接觸,認為不潔對不潔。必有一傷。
室內(nèi)禁忌:認為孕婦的住宅是“胎神”常駐處所,因而孕婦在室內(nèi)的行為要處處小心謹慎。忌在室內(nèi)拆移磚、瓦、土;忌在室內(nèi)移動床鋪、櫥柜、箱籠,以防移動胎神,導(dǎo)致流產(chǎn)、滑胎等;忌在室內(nèi)墻壁、門窗、家具等處釘釘子,俗以為會“換胎”;忌屬虎的人入屋,擔心暗傷胎兒。 室外禁忌:忌攀高爬樹,忌撿拾重物,以免傷害孕婦和胎兒;忌在葡萄樹下乘涼,認為會中邪生葡萄胎;忌爬果樹、摘果子,認為摘了果子會感應(yīng)胎兒早產(chǎn);忌看戲曲,因戲中有花面,認為會感應(yīng)胎兒。 二、分娩留婆家 生育舊俗。分娩是決定大喜或大悲的關(guān)鍵時刻。母子平安,闔家歡喜;若遇難產(chǎn),可能造成悲劇。所以分娩前要做好各種準備,還有種種禁忌。 首先是請好“接生婆”,也有請鄰里有經(jīng)驗的老婦充當。再則講究分娩地點。舊俗認為分娩必須在婆家,不能在任何親戚家生產(chǎn),即使是娘家也不例外。此俗有兩說:出嫁女成了婆家的人,在娘家生產(chǎn)不合情理。如果母子在分娩時出了差錯,娘家難以擔當。另一說認為分娩有穢氣,會給娘家?guī)聿恍摇?/span> 這些舊俗隨著科學(xué)的發(fā)達和醫(yī)療的普及,已經(jīng)消失。 三、安置臍帶 生育舊俗。臨產(chǎn)時產(chǎn)婦房忌風(fēng),忌大聲,男人須回避。胎兒落地時,應(yīng)記錄落地時辰。嬰兒出世后,民間很重視臍帶的安置,接生婆接下嬰兒,將臍帶剪斷后,用石灰漬好,再用紅紙包住放入罌內(nèi)密封,保存在母親的床下,意為“不離膝下”。俗謂此舉能使嬰兒長命百歲。 現(xiàn)代醫(yī)療設(shè)備先進,分娩有了產(chǎn)院,孕婦都到產(chǎn)院分娩,有醫(yī)生、護士接生,不必請接生婆,也不必定產(chǎn)地,臍帶處理等習(xí)俗也就隨之改變。 四、腥蘇 生育舊俗。“腥蘇”就是生了“蘇蝦仔”(嬰孩)。如有乞丐上門乞米,向乞丐說有“腥蘇”時,乞丐便會默然離去。因為按習(xí)俗未滿月時不給乞米的,而乞丐也不要生產(chǎn)未滿月人家的施捨。為了避免各種干擾,家有新生嬰兒的多在大門的門環(huán)上,用紅頭繩綁著大塊生姜掛著,以作警示。 五、添喜 嬰兒降生,謂之添喜。生男稱為“弄璋”,生女稱為“弄瓦”。舊時生男稱為大喜,生女稱為小喜,含有重男輕女、男尊女卑之意。近代人在祝賀的提法上,生男的仍多用“喜得弄璋”,生女則多用“玉勝之喜”。 六、坐月掛物 生育舊俗。產(chǎn)婦分娩后一個月內(nèi)為“坐月”,整個月不出門,不干活。產(chǎn)婦坐月勿吹風(fēng),要穿得暖和,有的還要包頭。飲食以姜炒“雞項”(項,讀上聲,未下疍的雌雞)、煲豬腳姜醋為佳,既可去瘀又能催奶,是產(chǎn)后必不可少的保健品。分娩后兩三天宜服“生化湯”一兩劑,可預(yù)防產(chǎn)后患疾,增進健康。“生化湯”是清代名醫(yī)傅山(字青主)的驗方,用藥僅當歸、川芎、桃仁、黑姜、灸甘草五味,一般中藥店配劑即有。產(chǎn)婦忌吃寒涼生冷食品。 “坐月”期間,忌生人進房,生人進入產(chǎn)婦房稱為“踩生”,俗說會使嬰兒嚇出“臍帶風(fēng)”。新娘、孕婦亦不得進產(chǎn)房,怕“相沖”;戴重孝的人也不準入產(chǎn)房,怕沖了嬰兒不吉利。為了防止外人誤闖,產(chǎn)婦在房門掛上紅布或紅繩、柚葉等,以示警戒。 七、做滿月 生育舊俗。嬰兒出生后,要排“生辰八字”(即以天干地支來排出生辰的年、月、日、時八個字),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時等。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稱為“滿月”。舊俗十分重視滿月的慶賀,簡樸的以“紅雞蛋”并附以醋姜送親友,講究的為孩子辦“滿月酒”。左鄰右里向其“討姜醋”,并送一封“利是”(紅包)以取好意頭。為嬰兒做滿月時,親友多以錢物饋贈祝賀,主人則以酒席招待。 八、對歲 生育習(xí)俗。嬰兒出生滿一年的生日稱為“對歲”(周歲),俗稱為“冚”(冚讀上聲)。屆時親戚都來送禮道賀。外婆、妗母(舅母)、姑、姨都買衣服、鞋帽之類,為孩子舉行穿衣服儀式。諺語說,“姑送褥,姨送襖,妗母送鞋滿地跑”。舊時有“抓周”活動,擺出文房四寶、書畫、秤斗、花果等,雜置在盤中,任其選取,以驗其志向。此俗在民國時期已漸次淡化,或者形式上進行,只求湊熱鬧添情趣。 九、命名 生育習(xí)俗。舊時,小孩出世之后,取什么名,由誰命名,都很考究。“乳名”是小孩出生后非正式的名字,如“蝦仔”、“咸濕仔”、“阿狗”之類,長大后不用,但在長輩口中有時還會沿用。“家名”,又稱“大名”,長輩為孩子取名時,有的先從宗族輩分上排行,按家族規(guī)定的字用來作第一個字,再另行添上第二個字。如規(guī)定第幾傳為“宗”字輩,所有同一輩分的孩子便有“宗x”、“宗x”的名字。有的要請算命先生以其“生辰八字”嵌入“五行”之中,推算命中缺什么,便在名字中補上。如缺火,在命名時取有火旁的字,如缺木時取有木旁的字。有的從前程事業(yè)上來考慮,如命名“宏才”、“耀宗”等,以抒發(fā)期望之情。 十、上契 民間育兒舊俗。望子成龍,乃人之常情。為人父母的若見兒女多病,身體虛弱,便給他們找個多子多福的契爺、契媽,認作干親,俗稱“上契”。亦有兩家感情特別好的,互相認干親,作為親戚終生往來。更有攀附權(quán)貴,認有權(quán)有勢的人作契爺、契媽的。 上契時一般都有簡單的儀式,或邀請族中親友,飲宴慶賀。親友則賀以雕花鏡屏之類,書寫“結(jié)誼之喜”之類的吉祥語。契爺契媽要給干兒子(或干女兒)起名,掛上“長命索”(用紅頭繩穿上一串古銅錢),富貴人家也有贈金牌,刻上“長生保命”等字樣。 十一、做生日 人生禮儀習(xí)俗,即慶賀生日的禮節(jié)和儀式。年齡未及五十的生辰,一般稱“生日”,平常每年的生辰稱“閑生日”,整十的生辰稱“二十齊”、“三十齊”。五十歲以上的長者,平常年分的生辰亦稱“閑生日”,整十的生辰通常舉行祝壽儀式,俗稱“做壽”或“做大生日”。 舊日,小孩子生日,父母給一只紅雞蛋,稱“吃紅心蛋”,取其有雄心之意;十歲前后,特意加些肉類,卻借些小事打他一頓,以告誡其勿嬌生慣養(yǎng),故民間有“大人生日有雞劏,細佬哥生日有得打”之說。男子婚后第一次生日,由岳家為其慶祝,稱“做新生日”。 做壽有簡有繁,以其家庭經(jīng)濟狀況及壽星身份而定,通常由兒女、親朋發(fā)起,大家齊來慶賀。祝壽禮品以壽桃、壽包、壽面、新衣服為常見,隆重的還有壽聯(lián)、壽幛。舊時祝壽置壽堂,在正廳墻壁中間,是男壽星的懸掛南極仙翁像,是女壽星則掛瑤池王母像或“八仙賀壽圖”等象征高壽之畫軸,或剪貼金紙大“壽”字,燃壽燭,結(jié)壽彩。壽星坐于中堂,接受親友、晚輩的祝賀和叩拜。50歲稱梅花壽,又稱半百老人;60歲稱下壽,亦稱花甲大壽;70歲稱中壽;80歲稱上壽;90歲稱耆壽;100歲稱期頤壽。 近年來受西方禮儀影響,有的人做生日時買蛋糕,點小蠟燭,每長一歲添增一支;舉家和親朋好友一起開生日聚會,唱“生日快樂歌”,然后吹熄蠟燭,切蛋糕給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