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您已進入導航區(qū)1,本區(qū)域含有7個鏈接,按下Tab鍵瀏覽信息
-
2021-04-25 10:50 -
來源: 本站 -
【字體: 大 中 小】 打印 -
分享到:
提示:您已離開導航區(qū)1
春節(jié)農歷正月初一,也包括初一以后幾天,俗稱過年,這是橋頭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二稱“開年”。夫妻帶著孩子到岳父母家去拜年,其他人則攜帶水果禮品去探親訪友,互相“拜年”;晚餐很豐盛,商業(yè)界尤為隆重,稱“開馬”,菜肴必有發(fā)菜、蠔豉、生菜、生鯉等,以其諧音寓意新的一年“萬事勝意”。初三仍有歡度春節(jié)的各種活動,如舞獅子、舞麒麟、舞龍、舞鳳、演戲、體育競賽等。春節(jié)的喜慶活動一般持續(xù)至正月十五日(元宵)。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稱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燈節(jié)”,家家戶戶做湯圓互相贈送,表示“結緣”,莞俗開燈,即古元宵燈節(jié)。開燈時間,各村不同,有的在初一、初四、初五開始,有的在初七、初八開始,結燈則在十五日。有的地方元宵晚上在宗祠門口燃放鞭炮,待鞭炮筒落下來時,青年們爭著去搶奪,稱為“搶炮頭”,搶到炮頭預示著吉祥如意。有些村莊還在這一天“游會”或文藝巡游,歡度元宵節(jié)。
清明節(jié)“清明”是農歷24個節(jié)氣之一,也是民間祭祀祖先掃墓的節(jié)日。古人有“清明無客不思家”之說,故有人又叫“思親節(jié)”。建國前,本邑多為男丁去掃墓(莞稱“掛址”)。建國后“掃墓”曾當作封建迷信被革除,20世紀80年代后復興,并且全家男女老少都一起去“掛址”。港澳同胞多在這天回鄉(xiāng)祭祖,學校、團體亦多在該日舉行吊祭烈士活動。橋頭曾有句俗話:“三月清明九月九,先生唔走學生走”。
端午節(jié)農歷五月五日,其傳統(tǒng)習慣是包粽子和賽龍舟,相傳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這一天已婚婦女均回娘家探親,粽子是必備禮品。節(jié)日前后,橋頭有些村舉行龍舟競賽,或劃艇比賽。
掛香袋是橋頭人過端午節(jié)的一大特色。香袋又叫香包,用碎布、棉花、銀絲絨、香料做成,再用膠片、珠子裝飾。香袋小巧玲瓏,古樸秀麗,多種多樣,有的似寶葫蘆、宮燈、壽桃、菱角等,有圓的方的、也有三角形和心形的,林林總總。上繡“如意吉祥”、“長命富貴”等吉利語,端午當天,小孩子襟頭掛著各種各樣的香袋快樂地滿街跑。相傳掛香袋能除穢辟邪呢!雕塑中成年姑娘正為男孩脖子上掛香袋,旁邊的女孩嚷嚷著催男孩快快起程。
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橋頭習俗有“送中秋”、“探中秋”、“迎月”、“追月”等活動,月餅是必不可少的贈送禮品和賞月食品。中秋節(jié)期間,小孩子三五成群,提著各種燈具,點燃蠟燭到外面游玩,叫做“游耍樂”。中秋晚上,一家人在露天處擺起月餅、芋頭、花生、菱角、柚子、柿子、香蕉等食品,掛起各式燈籠,炒田螺、煲雞粥、嘗月餅,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慶團圓。四面八方鞭炮齊鳴,煙花怒放,十分熱鬧。一些青少年則到郊野放“孔明燈”,直到月過中天才盡興而歸。建國前有“請仙姑”、“迷八仙”、“迷八姐”等封建迷信活動,今已不復見。
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九日,又稱“重九”,這一天是掃墓祭祖、悼念先人的日子。秋高氣爽,橋頭人有“登高”游山的習俗。
冬至“冬至”是農歷24個節(jié)氣之一,這一天的白晝時間最短,此后漸長,它告訴人們:冬至到,春將臨,故有“冬至陽生,日軌初長”之說。橋頭的“冬至”很隆重,俗有“耽冬耽矮細,耽年耽富貴”的說法。節(jié)前家長督促孩子理發(fā),農家婦女舂糯米、粳米粉,冬至那天用來做“冬團粉果”。是日,先到娘家探望,再回家備三牲酒茗、各式粉果在家祭祖。橋頭有“冬至大過年”之說。
除夕春節(jié)前的一天叫除夕,這是橋頭民間一年中最忙的一天中午,主婦捧著三牲酒茗,到宗祠、廟宇給祖先神靈供奉,稱為“酬神”。晚飯菜肴豐盛,稱為吃“團年飯”。凡外出工作,甚至遠在香港、南洋的親人有意回鄉(xiāng)過節(jié)的,都歷盡艱辛,設法在這一天趕回來吃團年飯。還有吃咸湯圓的,其意為團圓。入夜,小孩子手持染紅的熟雞蛋、線香,到村旁井邊“賣懶”,邊行邊哼著賣懶歌:“賣懶會,等齊來,今晚人人來賣懶,明朝早起拜新年,拜了新年賞大吉,賞了大吉賞銀錢?!笔且?燈火徹夜通明,合家坐在燈火旁,至“交子”(午夜子時),稱為“守歲”?!敖蛔印币坏?鞭炮齊鳴,正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自1997年7月1日開始,橋頭鎮(zhèn)政府規(guī)定在墟鎮(zhèn)范圍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