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龙是令人敬畏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吉祥动物。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水神和农作物的司雨神。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就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久远的年代起,龙舞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沙角村位于石排镇东部,紧靠东江南岸。据沙角村村中老人讲述,龙舞在沙角村最少有着100多年的历史。龙舞既是祈求神龙保佑东江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可娱乐民众、凝聚民心,是一个民间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活动项目,既有很强的锻炼价值,又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只是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大革命后一度中断。近年来,由于国泰民安,村民才又开始自发地兴起舞龙运动。沙角村委会对此也是大力支持,2008年买了一条长18米的9节金龙,2009年5月又新买了一条长28米的14节金龙,为35名舞龙队员配置了崭新的舞龙队服,并请来国家一级舞龙教练、广东省龙狮协会技术委员李志强先生教村民舞龙。沙角村以往为每年农历8月初一至十五,由沙角村民舞龙自娱自乐,现在则逢有重大喜庆节日就舞龙庆祝,并应邀外出表演。
龙舞是一种集体的健身运动,也是一种集体舞蹈,舞者必须合作无间,动作步伐灵活敏捷,表现出龙的形态威猛又富浓郁喜庆吉祥的热烈气氛。
“龙珠”是龙的灵魂,并为它所修练的内丹。像魔术家手中的“魔术棒”一样重要,千变万化,妙在瞬刻,舞者之间的动作和步伐,须听命舞珠者指示而行。龙珠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龙珠之状,带动龙身游走飞动,形成各种祥和美妙、威武壮观的造型。
龙舞的套路以祥瑞、威猛为主,动作分为游龙系列、翻滚系列、穿越系列、组团系列。表演者利用龙具,通过人体身、眼、手、步法,演绎出龙的“翻、滚、腾、转、游、盘、旋、穿、缠、跳、跃、戏、摆”等动作,表演龙的翻滚、腾越和组图造型,形成了各种优美的套路,如“直线行进越障碍”、“曲线行进”、“左右快速起伏行进”、“矮步圆场”、“首尾穿(或跳)龙身”、“螺旋跳龙”、“划龙舟”、“龙舟造型”、“龙出宫造型”、“高塔盘造型”、“双盘造型”等。巨龙舞动起来彩色夺目,矫健活泼,盘旋飞跃,栩栩如生。沙角龙舞的配乐为锣、鼓、钹这三种传统击打乐器。表演时乐手们在队旗下摆好乐器,锣鼓齐鸣,以锣鼓的节奏引导舞龙队员的动作。传统的舞龙队一般由15—20人组成,其中龙珠1人、龙身9人或14人、鼓乐3人,候补队员若干人,表演时若有队员舞累了体力不支,便由其他候补队员替代上场,不使表演中断。龙舞表演时队员们配合默契、呼应自如,交叉繁杂,运行流畅,动势浑厚如风,静态屹立如松。其动作“翻滚如旋风,徐缓如行云”,剽悍雄劲,刚柔相济,既有舞蹈的美,又有杂技般的刚,造型新颖,阵势奇特,给人一种刚劲勇猛的气势,赏心悦目的愉悦。沙角村的龙舞,其龙头龙身都是由外地订购。其龙头、龙尾由竹篾扎成,再贴上油纸、龙须,绘上龙头、龙尾形状;龙身则由竹篾扎成一节一节的筒状,覆以绘有龙鳞、龙脊的彩布,节节相连;龙头、龙尾和每节龙身下插一长棍,舞龙人握住长棍便可舞动龙头龙身了。标准龙一般为9节18米,龙身直径33-35厘米,龙头不小于2.5公斤;传统民间游龙或加长巨龙则可加长到14节28米,龙身直径加粗到52厘米,龙头约4-5公斤左右。总的要求是龙体饱满、线条流畅。新龙买回来以后眼睛用红布蒙着,要经过开光点睛仪式才能使用。开光仪式一般都是选在夜深人静的11点到1点之间,先请南无佬或风水先生挑选好东江河岸边的吉利之地,然后队员们带着没开光的新龙在夜幕掩护下静悄悄地来到选好的大吉之地。去的路上大家不能说话出声,也不能碰上生人。到了吉地,南无佬焚烧香、纸、元宝,作一番法事,新龙向东江三叩首之后,由师傅取下蒙住龙眼的红布,采一把青草放入龙嘴,以示为新龙采青、吃青,采青之后才奏响锣鼓,放一通鞭炮,敲敲打打,风风光光地回到村里。回到村里表演之前,舞龙队员们把龙摆成盘龙造型,伸出头向村民三叩首,然后由村中有威望的村长、宿老以朱砂笔点上龙眼,边点边念念有词,祈求神龙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新龙开光点睛后,再在锣鼓声中盘旋起舞,为村民表演一番。龙舞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技巧等综合因素的项目。这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娱乐方式。龙舞表演精彩激烈,气势不凡,充满吉祥和欢乐,为节日平添几分喜庆,给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因此,龙舞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和观赏性。在现代生活中,它是一道充满浓郁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无论是庆典、开业以及重大活动的仪式上,都可观看到龙舞表演的壮观场面,而在农村,它更是庆祝丰收及其它各种喜庆活动不可多得的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