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历史上,珠三角水乡由崇拜龙王而产生的祭祀、娱神、娱已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因为龙主司水,因而居住在水乡一带的人民更加重视对龙的祭祀与崇拜。人们为避免水上蛟龙的侵害,也喜欢将船制作成龙的样式,让龙舟在江河上祭祀水神,祈求上天的保佑,逐渐形成了端午划龙舟这一风俗。划龙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友谊赛,称为“趁景”,不设奖品,无需主办单位组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舟在江面上相遇,往往会自发地进行比赛,这种比赛没有固定的时间、路线,聚散自由。另一种比赛形式是“放标”,即“赛龙夺景”,群众称为“斗标”、“斗大景”、“斗景尾”等。
而在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则将端午节期间举办的划龙舟这种民间娱乐活动称为“龙舟景”。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以后,在指定水域邀集各村龙船前来“应景”。因不争名次,只表演技巧,故称“趁景”。而东莞在端午节期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二十),各镇街特别是沿河地区都要连续举行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龙舟民俗文化活动,持续将近一个月时间,成为东莞最美的风景。
田寮村位于石排镇西北部,濒临东江南岸,于清代雍正年间立村。因先民属隔江相望的博罗县圆洲镇下南村陈姓村民,前来开荒垦田搭寮居住并定居,故得名田寮。田寮村“龙舟景”民俗已经有百年以上历史,每逢农历五月初六就举行“龙船拜会”活动,田寮的龙舟与邻近的东莞市石龙镇、石碣镇和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石湾镇的陈姓村乡的龙舟一起,在东江河面竞渡趁景,吃龙船饭,与亲朋戚友欢聚一堂,场面非常热烈。龙舟景活动中还有许多民俗活动相伴随,其内容丰富多彩且饶有趣味,大多寓意祈福、吉祥。如新船下水要举行祭祀(安装龙头),然后“采青”,龙舟出赛先“旺船”,对参景、参赛和到访的龙舟,东道主必先“犒船”,受犒龙舟必“朝(回)头”回礼,村景东道主慷慨好客招呼“龙船饭”,龙舟排号不沾“九”,馈赠“金猪”、各村群众自发到江边观景,村举办百围宴、包粽子、妇女儿童佩戴香包,插避邪的艾草等等,礼仪双全,复杂有趣。新船下水、采青:大凡新龙舟下水,选定“好日”、“时辰”,下水后将龙舟划至一个预定的地方,“跳头”发出信号,全船即时停鼓闭口,鸦雀无声,一人下船上岸采到的一把青草(故叫采青)迅速放进龙口之中(比喻搵到食),此时跳头的人猛然高高地跳起,双脚在舢板上全力一踏,全船颤动,顷刻间鞭炮爆响、锣鼓齐鸣,划手们亦随着锣、鼓节奏高呼号子,举桨奋力齐划,这声势响震四方,意寓得胜回巢。起船:每年农历三月底四月初便“起船”,“起船”就是把龙舟从“龙床”(河的某一段河底,掩放龙舟之处)中挖上来,然后清洗淤泥,用几条小船把龙舟托起(叫“晾水”,俗称“确水”),然后用砂纸打磨,上油(一般用桐油,若是参赛前的“晾水”,水分干却后还要加抹猪板油),近十年来,桐油和猪油都“不及格”了,干脆上光漆油,一次搞掂,省事且效果好。龙舟赛事完结之后,村民们又将龙舟送到河边下沉用淤泥封存起来,避免日晒雨淋,俗称封龙。在河底的龙床叫“水床”,近20年来,多已改革为“旱床”,旱床就是搭一个遮阳挡雨的窄长木棚,把龙舟用横木离水托起,用船时可随时把船放下。“旱床”比“水床”省事得多了,且更有利于延长杉木型龙舟的使用寿命。旺船:龙舟参赛,准备就绪后,停在村边的河道上待命出发,最后的“程序”便是“旺船”:一村中巫师身穿长袍,从龙头处下船,一手摇铃,一手不时做各种手势,口中念念有词,从船头走到船尾。到船尾后,是不能往回走的,这时船尾的人故意把龙舟弄到离岸边较远的地方,巫师要离船上岸,却又“走投无路”只好连人带铃“扑通”一声跳进水中,此时舟中划手和岸边观看的小孩,有特别的满足感,爆发出一阵欢笑声,龙舟在欢笑声和炮竹声中起鼓开航。这种“旺船”仪式,在解放后多年仍有,到“文革”后自然取消了。指挥用物:跳头的人手中必握一物,常见的是一短棍,长可盈尺,漆上大红色彩或裹着红绸,分外威武醒目。早年间,也常见跳头者手执一把开叉(不挡风)葵扇,一放一收招摇轻松,别具情趣。若在晚间(“采青”有时会选在夜晚)则燃香一把,以香代棍,以保证指挥信号的传达。虽说早已有手电筒,但龙舟夜航,未见有使用电筒者。徒手跳头者有,但不多见。犒船:犒船分两大类,一类是代表集体的,如景、节的东道主,对参赛、参景的来舟,以饮料、水果、香烟等送之,示尊重、友好及慰劳之意。另一类是私人犒船,大凡邻村、邻地的新龙船到某地,当地的亲属好友则以礼帖、布料(常用的是6~7尺),水果、香烟、排炮(炮竹)等物送上;可食之物,全船受用,布料则归受贺的亲戚好友(布料上有红纸字条写明)。有些村的新龙舟下水,不管人家是否邀请,自行划到别村巡游,人家不犒不好,这种行为被称为“勒食”,解放前“勒食”之举偶有闻之。不管何种情况,受犒之船,跳头者均需双手接犒,犒礼收毕,跳头的即指挥龙舟起航,视水道允许(长短不拘),行一段距离后即掉过头来兜一个圈,再经受礼之地,对岸上之人双手作揖,这礼式叫“朝头”。受犒后如若不“朝头”,被视为极端无礼,人皆恨之。若是重犒或交情甚笃者,龙舟则作三“朝头”,以示感激礼厚情深。龙船饭:龙船饭在龙舟活动的日子里,大行其道,老幼咸宜。龙船饭用料是大米(粘、糯米有之),鱿鱼、虾米、冬菇、豆角等,饭、料先各自做好,然后拌在一起,既有营养,口味又佳。在物质匮乏年代,不少划手还想方设法拿一些剩余的龙船饭回家给小孩或家人吃,既有吉祥之意,更实际的是充肚子。不排“九”:每个龙舟景节,东道主对前来参景的龙舟均按报到先后顺序给予编号——用直径约30公分的圆形大红纸写上序号,连同浆糊发给来船,贴在前后锣的背面。这序号从“1”号开始一直往下写,但逢“9”必避,就是说,在龙舟编号中,没有9、19、29……等带“9”的号数。为什么?这是因为在中堂、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流行的俚语中有“第贼九”、“第屁九”之语,为倒数第一之意,故此龙舟编号不排“9”。龙舟忌讳:在传统龙舟活动中,凡女性无论年纪大小,概不上船;上船者,不管何种身份、地位,一律不能穿鞋,只能光脚上船;登船者,不能打雨伞,但可带帽子(包括草帽、竹帽)。这些避忌,沿起于封建年代,或有迷信色彩,或是重男轻女,时至今天,只好当成一种习俗。田寮村非常重视龙舟景这一民俗活动,于2009年特别新买了三条龙舟,让该村龙舟数量达到了6条,也让更多村民有机会参与到划龙舟这一古老的传统运动当中。
田寮村的龙舟景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充实了石排镇的地方特色文化内涵。“龙舟竞渡,浪里分舟”,这是每年端午节东江河道的一个经典的场面,它不仅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更是田寮人乃至是石排人万众一心、力争上游、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最直接的体现。
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