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东江南岸丘陵中段,东江南岸丘陵东起石排镇横山村下宝潭自然村北,西至茶山镇京山村,长约8公里,宽约0.3-0.5公里,海拔高度20-50米,NEE-SWW走向,组成岩石为第三纪棕红色细砂质粉砂岩,间夹有少量梭角状砾石,结构紧密,硬度大。遗址处于此丘陵石排镇燕窝村至田边村段,海拔40米以上,主峰高山城达51.8米。
据崇祯《东莞县志》卷七《艺文》引明·陈子壮《石岗士民颂李公德政碑》记载:明思宗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东莞县令李模就已明令禁止开采石岗红石。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南海卫建设东莞城,现仍保存完好的西城门就已大量使用红砂岩修筑。目前石排及东莞其他镇(区)明清古建筑墙基、柱础、石柱、门框、石雕、古井和巷道也广泛采用红石,至清中后期才开始使用花岗岩石。因此从就地取材因素考虑,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的开采年代不会晚于明代初期。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在延绵1.475公里的范围内均有人工开采痕迹,以“十八房间”、“补天石”为主要景观遗存,面积达25000平方米。燕窝村西边村小组西南的古采石场石壁上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孙奭题书的摩崖石刻。
“十八房间”:位于田边村和燕窝村交界处,是向山岗纵深凿石形成的长方形石窟,类似建筑的房间,村民称共有三层十八间,故名。石窟大者数十平方米,小者二十平方米左右,高度达20—30米,石壁多成直角陡立,纤石条痕清晰可见,附近还有采石遗存的石柱,石窟和石柱下部有积水淹没。
“补天石”:位于“十八房间”附近,是采石遗存的石柱,比高约30米,为倾角30度的红色砂岩层构成,间含少量小砾石,因胶结好形成上粗下细、成超90度陡立于石窟水面上的巨型石柱,民间传说称之为“补天石”,故名。
燕岭摩崖石刻:位于燕窝村西边村小组西南部采石场石壁上,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东莞石龙富商孙奭赞颂燕岭古采石场遗址风光的题词和诗文:“文卿大雅,身广体胖。结庐燕岭,万物静观。池鱼逐荔,花鸟啼红。千林明月,叠嶂清风。与人同兴,佳景时逢。高山仰止,书赠铭峰。咸钦燕岭大清光绪岁次庚寅闰二月谷旦子昌孙奭敬题并书。”摩崖石刻为阴刻行书,其中“咸钦燕岭”四个大字皆超过2平方米,“咸”字高2.10米,宽1.20米;“钦”字高1.80米,宽1.50米;“燕”字高2.05米,宽1.35米;“岭”字高2.05米,宽1.20米。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明、清时期大量开采,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后仍继续采石。1989年5月31日,燕岭摩崖石刻被公布为东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石排镇人民政府发文禁止开采燕岭红石。2002年7月17日,燕岭古采石场遗址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