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社区,地处万江区的东南面,总面积约0.9平方公里,东邻坝头社区,南接南城宏远,西面与官桥滘社区接壤,北面是东江南支流。1990年8月,原胜利管理区被划分出胜利、官桥滘、简沙洲3个管理区。新成立的胜利管理区由龙湾村和赵屋村2个自然村组成。土地面积0.9平方公里。
龙湾村立村有200多年,土名马草沙,有“沙多草少羊难觅食”的民谣,地理环境很差。在龙湾村的拐弯处,水流湍急,对航行的船只造成很大影响。1958年,东莞县政府人工开通东江河道,实行“裁弯取直”工程,将整个龙湾村迁往对面河,使东江支流直通珠江口,让船只不用再绕过以前那个弯位,减少船只航行困难,因此留下的龙湾就像一个岛屿,当地村民称之为“旧龙湾”或“龙湾岛”。
1957年农历闰八月初一,新建的龙湾村竣工,全村移往龙湾新村。
赵屋村立村约300年,原名永宁基,全村人姓赵,从浙江省逃难至广州三元里的塘溪,再逃到东莞的望牛墩,后来选址新和的下塘村,和李氏共住一村,由于人少,经常受欺负,最后才落籍到赵屋村。
在赵屋村中间,建有一座赵氏宗祠,原名乐成宗祠,由赵乐成一手兴建,已有200多年历史。
1935年,道滘大土匪刘发如,经常带着土匪到赵屋村骚扰、抢掠。村里仅有的40多头牛被抢得只剩下2头小牛,所有财物被抢掠一空。1936年,国民党的45师,也经常骚扰赵屋村,其中一次捉“老模”(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对赵屋村的一次大洗劫。1937年9月29日,日军抢劫赵屋村,所有的财物都被抢光。赵屋村经过3次的大洗劫,使本来就很穷的小村庄变得一无所有。经常的洪水泛滥成灾,三年逢两次,农作物又没有好收成,村民饿死、病死、淹死的有不少。
1950年前,胜利村有桥梁4座:木桥3座,麻石桥1座;2003年,有混凝土桥6座,全村共村民主要种植黄麻和水稻。
胜利社区位于万江区东南部,地处东江下游南岸,四环路和五环路中间,港口大道横贯而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社区辖下龙湾、赵屋两个居民小组。改革开放以来,胜利社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1993年,第一家民营企业——阳岗食品厂落户赵屋村,赵屋村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97年,新科磁电厂建在赵屋村旁,给赵屋村带来了不少的商机。2018年,社区经联社、龙湾村签订“三旧”改造项目,盘活了集体土地,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趋势。
2003年10月份,胜利完满完成了"村改居"工作,成立了经济股份合作社,选举产生了董事长、董事、经理等人事和组织机构。"村改居"的顺利完成,使集体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更迅速的飞跃,与此同时,胜利社区从环境空间和居民素质上融入大市区,不断地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如今,两个文明建设之花开遍胜利社区,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社会治安,村容村貌建设,居民生活福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全社区实行24小时治安巡逻,值班,放哨,全面控制治安死角,从严治队。另一方面成立了城监,环保,绿化队伍,有效地保证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改善,完善规划和大局建设。同时,胜利社区全面实行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农(居)民医疗保险,老人金补贴,困难户、残疾人、五保户优抚,使全社区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生活有福利,给广大群众和外来员工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由派出所,警务区,治安队,护村队组成的治安防范体系,数年来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党支部、居委会还重视发展先进文化,组织妇女跳健身舞、时代舞,还成立了醒狮队,篮球队等。使群众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蓬勃发展,文明和睦蔚然成风。
2003年起,胜利社区陆续创建老人活动中心、妇女学校、乒乓球室、图书室、阅览室,使文化中心成为了教育、锻炼、学习、休闲为一体的文化阵地。在之后的几年里,社区又投资了300多万元兴建了两个休闲公园、两个灯光球场、一个文化广场,占地面积合计约10000平方米。
2002年—2011年期间,胜利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社区"、"无毒小区"、"先进党支部社区"、"优秀领导班子"、"东莞市经济建设社区"、"东莞市卫生村"、“文明社区”等称号。
2020年,胜利社区户籍人口933人,共203户,外来暂住人口约1万人,人口从业率达85%。
胜利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社区"、"无毒小区"、"先进党支部社区"、"优秀领导班子"、"东莞市经济建设社区"、"东莞市卫生村"等称号。
2020年,胜利社区总人数约9000多人,其中户籍人口1046人,外来暂住人口约8000人。
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3家,个体工商户154家,村组两级年经营性总收入为1955.9万元,村组两级纯收入1461.4万元,同时“东莞村财”APP注册股东占100%。
如今,胜利社区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在胜利社区党支部正确领导下。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寻求新发展,努力创造胜利社区更辉煌的明天。
联系电话:2278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