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江墟社区,明天顺八年(1464)立村,初名疍家租,后改称万江菹,有500多年历史。辖15个坊:三界、水角、永安、徐屋、园尾、康渠、水围、永泰、西上、西下、新联、村头、黄鹤苑、中兴楼和蟹地。1961年6月前隶属万江大队管辖。后分出成立万江墟委员会,2003年3月后改称万江墟社区。
万江墟社区,水陆交通便利,东连万江游滘组,西临金泰社区,南接莞城街道,北邻万江社区;位于107国道旁,广州至深圳、香港经济走廊的中间;素有水乡之称,东接东江南支流,西连珠江干流,水资源丰富。
万江墟社区土地总面积1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有东堤路、西堤路、万福路、教育路、公园路等。1979年5月,万江大桥通车。
万江墟最早的爆竹厂是 “谭树记”,民国元年(1912)开办。早期的爆竹是用“黑火药”作原料,到了1918年改用“电光药”。素有“烟花之乡”的万江菹,烟花产品远销海外。据《广东省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万江已有烟花销往泰国和东南亚一带。1971年,居民爆竹厂(在水围坊)建成,员工60余人,年产值达100多万元;高收入带来了高利润,万江居民管理区凭着这一有利条件,居民自营的爆竹厂迅速发展,品种多样:大小型爆竹、特长全红礼炮、91发烟花、百花齐放烟花、吐珠筒烟花、二号花瓶、莹光花、百燕双飞、碎花、安全喷火、望灯烟花、仕林祭塔烟花、雀巢烟花等。产品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的有2个,被全国乡镇企业总局评为优质品种1个,被省轻工艺美术公司和乡镇企业局评为第一名产品1个,被市评为优质产品的有15个。随着经济的发展,爆竹烟花因属高危产业而被淘汰,1986年,爆竹厂解体。
万江腐竹是东莞的传统产品,有1500多年历史,以其价廉物美,食用方便及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深受青睐。新中国成立初期,永泰、水角两坊居民家庭生产腐竹越来越多,约占居民户的70%。土地改革时,政府提倡互助合作,永泰、水角两地先后成立腐竹生产互助组。紧接着:永泰改为腐竹一社;水角改为腐竹二社。不久,两社联合组成腐竹同业工会。1959年,万江人民公社成立,将永泰、水角腐竹两社合并,成立万江公社腐竹厂(仍俗称腐竹社)。
万江墟居民管理区交通发达、环境优美,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978年后,外地企业、区办企业、本村办企业和民营企业纷纷在居民区落户。其中外地企业有:生益科技有限公司、生益电子有限公司、柏德来制衣有限公司;民营企业有:伟高电子厂、东宝五金厂、万江嘉禾电器厂、佳宝针织厂等50多家。90年代是工业较发达时期,社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南太时装针织有限公司1家,外资企业明和电子厂1家,金田电子厂等工业企业30多家。20年代中期,东莞市逐步开始“三旧”改造和产业升级,工业、污染行业开始搬离社区,现在社区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社区共有商业用租赁面积XX平方米。有创意产定园区1个——大合谷创意产业园,福星女儿家养老服务企业1家。商铺450间,企业(含集群注册)XXX间。
万江墟社区出了不少知名人物:水角坊的“爆竹大王”陈兰芳(1885~1969),他创建了“陈泰记”,开设了广怡昌、广兴泰、广兴隆、祯祥等公司。生产爆竹烟花,产品远销国外,英国女王举行加冕大典时,曾重金礼聘陈兰芳派出师傅到伦敦大放烟花。从清道光二年(1822)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聚居永安坊的尹氏家族出了3名进士,9名举人,其中,尹庆举,清光绪二十一年(1985)中举,是最后一名文进士。张家玉明崇祯十六年(1643)中进士,是广东抗清“三忠”之一和“岭南四才子”之一,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也是明朝兵部尚书。陈仲英(水角坊人)是民国时期陆军中将。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万江墟社区总人数8404人,其中户籍人口6104人,外来暂住人口2300人,户籍人口从业人数3191人。社区集体经济可支配财政收入967万元,资产总额3790万元。
2010-2019年, 社区先后被东莞市政府授予2010年度市容环境优美社区,东莞市科普社区。被广东省民政厅授予“六好”平安和谐社区,2017年度广东省宜居社区(四星级)荣誉称号。2018年还取得了万江迎春男子篮球联赛(甲级)第一名。
社区古迹名胜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天街”石牌坊和清光绪年间为纪念抗清将领张家玉而改建的文烈张公祠,以及清末民初修建的古碉楼、古闸门。宗教场所有清初纪念吕洞宾的吕帝君庙。
联系电话:2227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