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开行政区划_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页面,本页面是由15个视窗区共计15个区域组成,操作帮助请按Alt加问号键。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中堂镇栏目 > 概况 > 行政区划
四乡村
  • 2018-10-12 01:59
  • 来源: 中堂镇四乡村村委会
  • 【字体:    打印
  • 分享到:

  四乡村位于莞城西北部,在中堂镇墟西南方 6 千米处,是中堂镇境域最西边的一个村。四乡村三面环水,东北面与马沥村接壤,西南面与麻涌镇东太村和新基村隔河相望,南面与望牛墩镇福安村、朱平沙村隔河相对,辖下有泗涌、东涌、西涌、西华 4 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86人,外来人口约600人。

微信图片_20171204145108


一、经济社会

  目前我村还是以农业为主,村内大部分土地为农保地。农业方面:2015年前以种植香蕉为主,2015年10月后由镇政府对村内约1200亩土地进行统筹,目前主要由农办牵头管理种植水稻,未统筹的耕地仍以种植香蕉为主,另有村民种植花卉,经营花场园林。工业方面:自2002年拆除红砖窑后,我村经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几年间分别引入十多间企业,其中四间为规上企业,目前这些企业均持续经营中;村内有三小场所27间,其中12间商铺为村的出租物业,均在出租状态;四乡村今年积极推动项目招商,配合镇相关部门顺利完成“原奥威斯”地块统筹,加快产业结构改革,力促村内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收。截至2019年12月份,我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总收入约971万元,其中土地出租收入410万元,铺租收入31万元,投资收益481万元,其他收入17万元,经营总收入与去年同期对比增加184万元,同比增幅23.4%,总支出184万,实现纯收787万元,同比增幅24.3%。


二、自然和人文资源

  四乡村因由泗涌、东涌、西涌和西华4 条自然村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村名为“四乡”并沿用至今。泗涌自然村开村始祖郭德尚(字佐君)原居南沙(今高埗镇草墩村),于清朝乾隆 18 年( 1735 年)提议迁移并成行,择今地定居,定村名为泗涌。当年同迁的有 24 人,后因强邻侵袭及遭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同来者都退回南沙定居,唯有佐君坚持不走固守家园 20 余年,之后其子郭朴斋再次组合十多户村邻到泗涌,重整村舍,垦土农耕,村庄得以不断扩大,于 1839 年,村人建郭氏宗祠。 2019年有户籍人口163户 526 人。

泗涌小组


  东涌自然村于清康熙年间立村,有近300年历史。立村前此地有马沥村人居住,为方便耕作,到此建房定居的人多起来,形成村庄,并取村名东涌,定居村民以彭、梁、萧、黄等姓为早,后陆续有梁、袁、吴、张等姓氏村民从附近迁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全村已有 10 多个姓氏。2019年有户籍人口 290户916 人。

东涌村小组


  西涌自然村于清乾隆年间(约 1735 年)立村。自郭氏在泗涌立村后,立村较早的马沥村梁氏族人为防止郭族发展扩大地域,便派出部分梁氏族人到马沥洲西南端定居,后来其他姓氏也陆续从附近迁来,便形成村庄,取名西涌。民国后期由于社会黑暗,争权霸地,矛盾激化,终于 1947 年暴发了宗派大械斗(俗称西涌崩围),当时人心惶惶,纷纷外出投亲靠友,至使村中人烟稀少,一片荒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才返乡重整家园。2019年户籍人口 296户991人。

西涌村小组


  西华村立村于清朝乾隆年间(约 1738 年),立村时仅冯、黎两家,共 10 多人,冯氏从莞城迁来,黎氏从麻涌东浦村迁来,因当时两家所建房屋均西向,所以取村名西华。 1740 年李氏一族 70 多人从增城迁来, 1742 年周氏从常平周屋厦迁来,并认定一片风水好地,买地十亩建户落户,后人称此片地方为“周家村”。“西涌崩围”事件中有小部分西涌人流入。 2019 年户籍人口有 355 户 1101人。


  每个村小组均有让村民祈福的祠堂,其中以泗涌郭氏宗祠较为出名。郭氏宗祠始建于1839年,距今有181年的历史,是我镇6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于1995年进行重修,经重修后文物整体保存较好。


三、乡村用地及基础设施

  1、土地情况:耕地面积2600亩,其中300亩为水塘;工业用地691亩,其中有300多亩已于2002年后陆续招商引资,引入企业实施生产经营项目,余下300多亩也于今年被镇政府完成统筹,目前正在等待相关项目开展建设。

  2、基础设施方面:村内道路已实现基本硬底化,我村目前有两个休闲小公园,5个篮球场,并配套有体育路径,方便村民开展健身活动。于2018年年初,我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工程,通过规划,有计划地打造特色乡村,至2019年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四个村小组内的河堤景观护栏、凉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均已投入使用。

    四、公共服务方面

1、四乡村在 1949 年前有私塾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各自然村自办小学,于 1957 年集中到四乡大队开办四乡小学,于 1994 年村集资 55 万元进行重修,在2005年我镇实行联合办学,大楼空置三年后,于2008年我村通过集资重修,改建为四乡村委会办公大楼,延用至今。目前村内设综合服务中心、警务室、维稳工作站、网格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等,工作日按正常工作时间开放,为群众提供相关政务服务。

2、村内设有社区卫生站,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五、人居环境

四乡村村内绿化率高,空气清新,村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树木,供电设施管网齐全,网络普及率达100%;村内设有垃圾中转站,垃圾回收压缩后通过清运公司拉至垃圾焚烧场进行处理;供水方面由镇自来水公司集中供水,并有整套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不会直接排放到河涌里,保证我村河涌少受污染,水质较好,日常也有专人负责打捞河面漂浮物,河涌整治情况较为理想。



六、乡村风貌

(1)我村采经其他村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符合我村实情的村规民约,定期开展道德讲堂及普法讲座教育,提升我村村民的思想品质及行为准则,让村民遵纪守法,敬老爱幼,保持良好的村风。(2)村内设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配套设施完善(包括宣传栏、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活动室等)。每月均定期放映一期教育电影,每季度开展一场普法讲座、更新一期普法宣传栏目,每年最少举办一场户外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并积极配合镇宣传教育文体局,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做好相关宣传教育工作,有效促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3)我村群众喜爱粤曲,村内有成立曲艺社,群众自发定期开展粤曲交流活动,还发掘了村内一些民间乐手。

微信图片_20171122095354

2020年8月13日


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_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