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开行政区划_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页面,本页面是由15个视窗区共计15个区域组成,操作帮助请按Alt加问号键。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中堂镇栏目 > 概况 > 行政区划
槎滘村
  • 2018-10-12 06:43
  • 来源: 本站
  • 【字体:    打印
  • 分享到:

  一、概况

  槎滘村位于中堂镇西部,距镇政府约3公里,面积7.8平方公里,北临东江干流,与增城新塘隔东江相望,南与下芦村和马沥村隔倒运海水道相望,西与麻涌镇欧涌村接壤,东面隔横涌海水道与东向村和斗朗村相望。约始建于南宋宁宗庆元年间(约1195年),由南迁移民及顺德渔户入迁聚居而形成。建村时村庄涌滘环绕,河水碧洁,每当阳光或月色映照时,河面常泛银光,故立村时取名“艮滘”(“艮”字在当地使用相传中,音、义均与“银”同,而与字、词典中的“艮”有别)。后次第改名茶滘和槎滘。

  二、历史沿革

  槎滘村位于水网平原地带,平均海拔仅三两米。明、清时期属东莞县中堂司。民国37年(1948)属东莞县第六区永宁乡第二十七保至第三十一保。1950年属东莞县第八区槎滘乡。1953年属东莞县十五区槎滘乡。1958年属东莞县中堂人民公社槎滘大队。1959年12月-1961年划入麻涌公社,1962年改回隶属中堂公社。1983年属东莞县中堂区槎滘乡。1987年,属东莞市中堂镇槎滘管理区。1998年属东莞市中堂镇槎滘村至今。

  三、姓氏源流

  槎滘村世居村民有黎、罗、陈、黄、周、伍、邓、刘、谢、麦、卢、伦、钟、郭、吴等共15姓,其中以黎、罗、陈三姓为主。黎氏因遭受迫害于1195年由南雄迁入,同时期陈氏从顺德迁来打鱼落户,罗氏于1250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入。

  四、古村新貌

  槎滘村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黄麻、甘蔗、香蕉、番薯等。改革开放初期,村中有红砖、水泥等工副业。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后,传统农、副业逐渐衰退。现时经营行业涉及造纸、制衣、纺织 、塑胶等,占全村工农业的85 %。2015年,槎滘村共有企业22家,私人个体工商户233 家,集体厂配套设施面积86910 平方米,经营总收入3122 万元,减少3%;集体总资产3.8亿元,减少 6.4%;净资产2.8亿元,增长1.64%;资产负债率25.77%,减少5.93%。现时,槎滘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财产性收入。

  槎滘村特色农产品有参薯、香蕉等,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鱼鲍等。

  槎滘村交通方便,市道中麻公路贯村南部,村道贯村南北。200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88年通自来水,20世纪60年代初通电,20世纪50年代初通电话,2000年初通网络。

  槎滘村公共设施齐全,有篮球场11个,文化广场1个,江滨公园1个,老人活动中心1个,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1个,藏书12000册。

  五、传统建筑

  1、传统民居

  槎滘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12座。代表性民居有青砖瓦房,占地面积有720平方米。传统民居已空置,没有人居住。

  2、现存宗祠

  槎滘村现存宗祠有黎氏祠堂、陈氏大宗祠、罗氏宗祠月钓黎公祠、仰直黎公祠、耕云黎公祠。

  (1)黎氏祠堂  始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占地面积约588平方米。杨宝霖语这家祠堂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东莞乡村的祠堂绝大多数门前两边各有一个包台,但槎滘祠堂就没有包台,前面是平的。黎氏祠堂于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进行重建。

  在重建的过程中,西侧相连的两座旧祠全部拆去,连同东侧的一座旧祠地基,共留下三座旧祠地基,待有条件时,再另议重建。

  重建后黎氏祠堂的全貌是:前进仍是九拱一字排开,中进和后进独建黎氏祠堂,其余地面连成一个相通的大院,或裁花木,或砌上地板。

  (2)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1866年,三开间三进两廊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约337平方米,一进博古脊,二、三进龙舟脊,封檐板等木构架雕刻较为精致。2012年8月13日,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3)罗氏宗祠

  罗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约418平方米,三开间三进两廊合院式布局,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一进博古脊,灰雕精致,二、三进龙丹脊,封檐板等木构架雕刻精美。民国丁卯年(1927)重建。

  (4) 月钓黎公祠

  月钓黎公祠始建于1903年,占地面积约222平方米,三开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硬山顶,抬梁式梁架,封檐板等木构架雕刻精美。1941年曾在此祠内开办祟本小学,并成为当时中共槎滘乡党组织的所在地及地下活动点。

  (5)仰直黎公祠

  仰直黎公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75平方米,单间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一进博古脊,二进龙舟脊,硬山顶,抬梁式梁架。

  (6)耕云黎公祠

  耕云黎公祠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三开间三进两廊合院式布局。一进博古脊,二、三进龙舟脊,硬山顶,抬梁式梁架。首进保存有山水、花草壁画。

  3、重要碑刻、楹联、匾额

  (1) 重要碑刻

  槎滘村重要碑刻有《茶滘黎氏族谱序》石碑,黎氏祠堂落成之际,由邑人李希说(莞城人,明进士,南京户部主事)手书并雕刻成碑,连碑座立于祠堂之内。后经历了数百年之自然侵蚀,又经历“文革”期间人为破坏,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此碑字迹已大多模糊不清,现存于黎氏祠堂西南边角的简易办公室内。

  (2)楹联

  槎滘村代表性楹联有:“京兆长兴族   豫章永盛宗”,作于明代,现存于黎氏祠堂正门前。

  (3) 匾额

  槎滘村代表性匾额有“垂光堂”,书于明代,为湛若水(增城新塘人,明进士,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手书,现存于黎氏祠堂中进大堂。

  六 、族谱家训

  《黎氏族谱》于嘉庆丁卯年(1807)纂修,民国丁卯年(1927)重修。槎滘村于2009年1月制定槎滘村《村规民约》,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

  七、信仰

  1、民间信仰

  槎滘村有座涌池庵,始建于清代,二十一世纪初重建。村民一般在春节、中秋等节日到庵堂上香。

  八、主要历史事件

  1、1936年1月16日,位于槎滘村南莲花凼边的东莞糖厂建成投产,该糖厂是陈济棠集团兴办的广东六大糖厂之一,引进捷克设备,设计日榨蔗能力为1000吨。

  2、1938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初九),槎滘村民上坟祭祖,隔江新塘四望岗的日军发炮,炸死、炸伤村民各1人。

  3、1958年7月,在人民公社成立前夕,惠阳地委主持一次东江两岸大评比,参评的主要是东莞县和增城县,东莞县以中堂区的槎滘高级社为代表,增城县以新塘区的甘涌高级社为代表。生产大评比告一段落,惠阳地委给双方都颁发一面锦旗,以示嘉奖和鼓励。

  4、1964年槎滘村办起中堂地区第一座红砖轮窑,被林若誉为“东江第一窑”。  

  5、1992年7月,槎滘村党支部组织人手编写«槎滘村志»,历时两月稿成,约6万字,村自行编印,内部发行。该志为中堂地区史来第一部村志,虽篇幅较少,但较真实记叙了不少村中往事。


  九、掌故传说

  1、改村名

  相传明朝期间,兵部尚书湛若水到艮滘探婿,品茶时偶然打破了茶杯,便随口而言“茶滘”,于是村人改村名艮滘为“茶滘”。其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村民认为“茶”字不利,遂合议改“茶”为“槎”,“槎滘”一名于是沿用至今。

  2、“槎滘参薯”

  传说清末槎滘村洪村口(土名)莲花凼边,有一块约70平方米的土地,地上种出的一种薯与众不同,蒸煑煲烩俱佳,入口松化,甘香软滑,餐后齿颊留香。更神奇的是这种薯挖出来或不经心折断,只要把断口照原状按紧接驳,断口很快消失,整条薯象没有折断过一样,完整如初。乡人给这薯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参薯,意思是此薯堪比参芪。后来,这块土地受江水冲刷,渐渐消失,乡人便移植到别的土地上。移植后的参薯,虽然失去了可接驳如初的神奇功能,其他的优质特点,仍还基本保持。此后数十年中,槎滘这一名优特产,驰名省港澳,在广州肉菜市场上摆卖,档主特别标明“槎滘参薯”品牌。

  3、莲花凼

  相传清代末年,槎滘乡东南角的三条河道(横涌海、中堂水道、倒运海)交汇地方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朵石莲花,离出水面约1米,远看就像真莲花一样,玲珑剔透,葱翠欲滴。那朵石莲花,早上有朝霞映照时,鲜红艳丽,中午阳光暴晒时,花瓣会羞垂,傍晚花瓣又会重张,月夜下则显得冰清玉洁,一天24小时内,会随着阳光、月光的不同,呈各种不同的颜色,因此人们也就把这一大片水面称作莲花凼。自从出现了石莲花,这“莲花凼”也神得出奇:每当凼里的水成泡状溅起,风暴或洪水就会到来,水的泡状越大,风雨就越大,十分灵验。当地百姓把这石莲花视为神花,无人敢对它亵渎,当地农妇和四邻村落善男信女,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向莲花焚香膜拜。民国21年(1932),民国政府在这里兴建东莞糖厂,曾聘请外国人当工程师,石莲花被一英国工程师毁去。石莲花被毁后,莲花凼的水再也不会预兆天气,而“莲花凼”一名,一直相传下来。

  十、主要人物

  陈廷锋 ,生卒年不详,宋末进士。

  黎念葵(1567~不详),明隆庆年间进士。

  黎时 ,生卒年不详,明隆庆乙榜进士。

  黎玉华,生卒年不详,明嘉靖甲子举人。         

  黎嘘之,生卒年不详,明天启甲子举人。

  黎光龙,生卒年不详,明天启丁卯举人。

  黎惠中,生卒年不详,清宣统己酉举人。

  黎同(1894~1930),又名乃同,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职至团长、顺德县公安局长、西江统领(相当于旅长)。在粤桂军阀争斗中被杀。

  黎善余(1902~1963),又名黎福庆,花名崩口庆。中堂沦陷期间,任日伪联防大队长,拥有武装队伍200多人,在中堂、麻涌所占据的地盘中,每造每亩勒收禾花谷50斤,有中堂土皇帝之称。后逃往香港。

  黎  浩(1903~1944),中堂沦陷初期,是黎福庆的副手,后来在黎福庆队伍中拉出一部分武装力量,另招一部分散兵,投奔国军刘棠团,任第三营营长,民国33年(1944)秋,在中堂墟看粤剧散场时被刺杀。

  黎 云(1916~2010),槎滘第一任支部书记,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后随东纵北撤,先后三渡黄河,参加华东三大战役。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万山水警区科长,转业后调任广西灵山县檀墟中学任党支部书记。

  黎秉衡(1928~  ),原广州暨南大学骨科主任医师。1964年,完成我国(也是世界)首例断脚再植手术,创立高垫胸俯卧位推拿医术。从医30余年间,经手治疗病伤18000余例,名驰省、港、澳。

  温  池 (1944~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高胡演奏家,原东莞县粤剧团副团长、广东省曲艺协会第五届副主席。先后创作了《徘徊》(获广东省乐曲创作一等奖)、《水乡组曲》(《水乡行》、《水乡乐》、《水乡恋》、《水乡情》)和《盼》等作品。

  罗治伟(1950~   ),祖籍槎滘村四坊(新涌),小学初期就读槎滘小学, 1974年由香港移民瓦努阿图共和国。1998年,被委任为瓦国驻北京名誉领事。1999年,奉命在北京建立瓦国驻北京名誉领事馆,并常驻北京。2005年,任瓦努阿图共和图首任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

  黎达潮(1966~  ),广东机械学院管理工程系本科毕业,曾任中堂镇委副书记、镇长、东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市委秘书长,现职东莞市交通运输局长。

  尹锦寿(1914~1943),东江纵队战士,1943年冬在东莞大岭山作战牺牲。

  黎锡培(1922~1944),东江纵队战士,1944年5月在东莞黄江作战牺牲。

  黎容灯(1920~1950),  革命烈士,1946年参加地下工作,1950年在东莞中堂槎滘北街被土匪杀害,牺牲前是中堂槎滘一坊村干部。

2022年3月17日

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_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