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莞城老街光明路轉(zhuǎn)悠,不經(jīng)意間,來到光明路與教場街交界處,這里曾是東莞最早的墟市之一——“教場墟”,也曾是當時東莞最熱鬧繁華的地方之一。在這里,有一個仿古亭子格外引人注目,亭子里面豎立著一塊成人高的石碑——卻金亭碑。隔著透明的玻璃罩,青石身板、紅砂石基座的卻金亭碑,雖經(jīng)歷了近500年風雨滄桑,卻依舊矗立美麗如初。
卻金亭碑講述了明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縣尹李愷卻金不受的廉政故事,反映了明代中國與泰國友好貿(mào)易往來的歷史,是東莞古縣城的歷史地理坐標,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或缺的歷史豐碑。
時光任飛逝,往事越百年。如今,卻金亭碑已從古縣城的歷史地理坐標,逐漸成為老街鬧市中一處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它在老街的擁抱中,在光明路車水馬龍的喧鬧中,安靜得像個智慧的老人,潤物細無聲地引導著人們正直、努力地生活。
【文物檔案】
卻金亭碑
卻金亭碑的碑文完好記載了明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縣尹李愷卻金不受的廉政故事,也記載了我國對外貿(mào)易、友好交往的史實。
卻金亭碑為青石制,高1.84米,寬1.02米,紅砂巖方形底座。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著細膩的云海涌日花紋,花紋間是古篆體的“卻金亭碑記”碑額,下面是楷體碑文,刻有《卻金亭碑記》,碑文共21行,滿行50字。碑體周邊雕刻有祥云。碑文鐫刻精良,字跡至今清晰。
卻金亭碑碑文行文流暢,紋飾精美,書法別具一格,是研究明代書法和石刻工藝的藝術(shù)瑰寶。
卻金亭碑立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1979年8月20日成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6年底,莞城文化部門為了加強對卻金亭碑的保護,在碑上修建了一個木石結(jié)構(gòu)的仿古亭子。
紀念番禺縣尹李愷廉政故事
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卻金亭碑,到底講述了怎樣動人的故事? 《東莞縣志》云:“卻金留芳坊,在教場左,夷人為番禺縣知縣李愷立,給事中王希文有記?!贝送?,又有:“(嘉靖)十七年,番禺令李愷榷莞稅,抽分番舶,絲毫不染。夷人請于藩司,于邑教場建卻金亭?!蓖し患攘?,時人又勒二碑以記其事。
據(jù)碑文記載,明朝對外商貿(mào)發(fā)達,廣州、東莞已成為當時主要的貿(mào)易港口之一。對當時靠近中華的東南亞各國,明朝政府采取睦鄰政策,隨進貢的商船來華貿(mào)易,商品是免稅的。但到了明朝中葉后,朝廷軍政疲敝,財政緊張,官場也日益腐敗,廣東市舶司(負責進出口商船事宜的機構(gòu))的官吏對東南亞諸國的商船也要封船抽分(按貨物比例征收實物為進口關(guān)稅),一些地方對外通商秩序混亂,賄賂和亂罰問題嚴重,甚至還有對外商拉差、勞役的現(xiàn)象。
1538年(嘉靖十七年),暹羅商人柰治鴉看帶著該國國王的文書引信、貨物來到東莞港,請求進行通商貿(mào)易。當時是頗有政聲的番禺縣令李愷臨時負責相關(guān)工作。李愷認為當前檢查進出口貨物的一套制度手續(xù)繁冗,決定加以改革。他結(jié)合朝廷以往政策和當前實際情況,上書兩廣總督署衙門,提出要簡化管理,簡便手續(xù),外國商人只需自報貨物數(shù)量進行檢驗,不封船、不抽稅,不拉差勞役,不無故騷擾等主張。
李愷的上書很快得到批準,東南亞諸國商人無不歡呼感動。暹羅國來華首領(lǐng)柰治鴉看還眾籌了兩百兩金子要送給李愷。但被李愷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了。柰治鴉看又感動又無奈,于是和暹羅使者柰巴的一同到兩廣總督署衙門,請求用李愷不肯接受獻金的故事,在東莞擇地建牌坊和卻金亭,以表彰李愷的廉政美德。當時的廣東通判侍御王十竹聽說此事欣然批準。
1541年(嘉靖二十年)東莞縣縣丞祁門李楣,見有坊而無碑,不能表彰李愷功德,便請王希文撰《卻金坊記》,并立了碑。但碑文重點寫立碑緣由和經(jīng)過,對“卻金”一事,提得不多。因此,到第二年,巡按廣東監(jiān)察御史姚虞來莞視察,對卻金故事心生羨慕,駐馬于亭前不走。他旁邊的知事蔡存微對他感慨說,“可惜只有匾,卻沒有碑具體記載這件事,我擔心時間長了亭子倒塌了,這件事情就會被歷史遺忘了?!彼倪@句話觸動了姚虞,他便親撰《卻金亭碑記》,并立碑在亭內(nèi),說希望記錄這件實事,讓它不朽。
明代中泰交往的歷史見證
482年過去了,卻金坊已經(jīng)消逝在時間里,演武場也慢慢變成了一條熙熙攘攘的街道,卻金亭碑矗立在街角,終日守望著來往的行人。
但港口來往的商船自那塊石碑豎起就從未停止,異國的商人在這里買賣貨物,短暫停留后又離去。一年一年周而復始。而卻金亭碑,它和它所稱頌的李愷都是那個時代的自然產(chǎn)物,更是當年這樣繁華的外貿(mào)圖景里,不可或缺的一抹顏色。
可以說,卻金亭碑不僅對研究明代對外貿(mào)易及涉外稅制改革方面,有重要歷史意義,而且對當前廉政教育建設(shè)也有深刻啟迪意義。
事實上,我國唐代就在廣州設(shè)立了管理海關(guān)貨物的市舶使,到了宋代,“其利不貲,榷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也”,所收的稅款是其他海路的數(shù)倍。東莞,是這條“廣州通海夷道”的必經(jīng)之地。
到了元代,東莞隸屬廣州府,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其對外貿(mào)易極重要的交易地。東莞上通省會,下接香山,外有大洋,廣及萬頃,儼然是“番東之要津”。潮汐出入,內(nèi)外網(wǎng)來,都以此為咽喉。資福寺在元至正六年(1316年)投鑄一口大鐘,就是古波斯商人捐贈的鍮石。
明代正統(tǒng)以后,東莞南部地區(qū)成為西方商人在東南沿海最重要的貿(mào)易區(qū)域之一,其中有座小島,在葡萄牙商人加丁核打的筆記中寫作Tamao的,更被稱作“貿(mào)易島”,中西商人大多在這里盤點貨物,達成交易。在澳門開埠前,東莞就這樣起著廣州外港的作用。東莞的莞香、莞席、莞鹽亦借此便利行銷海外,商船到了外埠,進口外國的懷表、五金,再回到東莞販售。
“(卻金亭碑)從中可見明代海外貿(mào)易和市舶司制度的一個側(cè)面,成為明代中泰交往的一個歷史見證。”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袁丁曾在《東莞卻金亭碑小考》一文中提出另一個觀點,“對于研究中外史關(guān)系來說,卻金亭碑是明代中泰友好往來的不可多得的史料,它補充了正史記載的不足?!?/p>
石碑讓這段歷史留存下來
在2001年第四期的《嶺南文史》中,廣州博物館研究館員陳鴻鈞曾發(fā)表過《兩方明代石碑 一則海貿(mào)故實──《卻金坊碑》《卻金亭碑》考述》,文中顯示,“位于中南半島南端的暹羅(泰國)很早便與中國有著海貿(mào)來往,六朝時期的漢文文獻即記載了兩國之間的交通往來,嗣后兩國關(guān)系史不絕書。入明以來,暹羅同中國貿(mào)易更頻繁,關(guān)系愈密切?!?/p>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整個明代(1368—1644)的270年中,暹羅派遣使臣到中國訪問共有112次,平均兩年多一次。中國明王朝的使臣訪問暹羅也有19次之多。其關(guān)系之密切,由此可見。這種頻繁的使節(jié)往返,除政治上互相支持以外,其目的主要在于經(jīng)濟貿(mào)易。明代初年,中國厲行“海禁政策”,嚴禁私人同海外各國進行貿(mào)易,也嚴禁外國商船到中國通商。因此,暹羅國頻繁遣使,就是通過這種特殊方式達到貿(mào)易的目的,即所謂的“朝貢貿(mào)易”。
陳鴻鈞特別指出,現(xiàn)遺存在廣東東莞的《卻金坊碑》和《卻金亭碑》兩方明代石碑便生動記述了明嘉靖年間兩國間的這則貿(mào)易故實。
也許是貿(mào)易帶來了城市發(fā)展的便利,至民國時期,圍繞東莞的迎恩門、卻金亭碑,形成大批的沿街商戶,這里面最繁華最出名的,要數(shù)中興路和大西路一帶的騎樓建筑群。哪怕到了今天,從光明路漫步至卻金亭碑,沿路市場、商鋪、美食餐館依舊鱗次櫛比,凸顯濃郁的商業(yè)氛圍。
隨著時間的流逝,卻金亭和卻金坊都經(jīng)歷了重修,也都經(jīng)歷了毀滅,現(xiàn)如今,《卻金坊記》石碑收藏在東莞市博物館里,而卻金亭碑依舊屹立在原地,一直被人們守護著,也這正應(yīng)了立碑時知事蔡存微的感慨:只有石碑能讓這段歷史留存下來,成為典故,教育著后人。
83歲的梁伯是土生土長的莞城人,提及卻金亭碑,梁伯滔滔不絕地講起了關(guān)于卻金亭碑的故事。他說,從小就聽老一輩講卻金亭碑的故事,可謂是百聽不厭,幾百年前的老故事,就這樣口口相傳到今天。梁伯還說,現(xiàn)在時代變了,老莞城的年輕人,已經(jīng)很少會去關(guān)心卻金亭碑的故事,但他依然希望,卻金亭碑的故事能夠被更多的年輕人知曉。
莞城老街的一道獨特風景
當年那些暹羅(今泰國)人立碑于此,就是為了向更多人講述一個發(fā)生在這里的廉政故事,刻畫并頌揚一個正直清廉官員的形象。好在,莞人對卻金亭碑故事的挖掘,對它的保護和傳承一直都在延續(xù)?,F(xiàn)在,卻金亭碑除了講述這段近500年風雨滄桑的廉政故事,也正在發(fā)揮它作為文物應(yīng)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文化傳承,正在成為莞城老街的一道獨特風景。
2006年5月25日,卻金亭碑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年底,莞城文化部門為了加強對卻金亭碑的保護,在碑上修建了一個木石結(jié)構(gòu)的仿古亭子,再后來,卻金亭碑又多了一身護身鎧甲——莞城文化部門給它安了一副玻璃保護外罩。
2010年后,東莞先后提出建設(shè)文化新城和文化名城,加大力度保護、挖掘東莞本土文化。2015年初,東莞歷代碑刻拓片首次結(jié)集出版,并在嶺南美術(shù)館舉行《東莞歷代碑刻拓片精品展》,這是東莞利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契機,啟動的大型碑刻專題調(diào)查的成果展覽。參觀過展覽的觀眾不難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不管是書籍、展覽、還是講座,卻金亭碑都是“主角”,被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被大篇幅介紹。
同時,為配合2015年的《東莞歷代碑刻拓片精品展》,本地知名文史專家楊寶霖在當年還以“東莞文史研究,不能輕視東莞碑刻”為題舉辦講座,受到本地文史愛好者的熱情追捧。楊寶霖當時在講座中重點講解了《卻金亭碑》和《卻金坊記》兩塊碑刻的由來和歷史意義,直指它們見證了中泰的友好關(guān)系,哪怕對今天的廉政建設(shè)依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016年3月,由廣東省文聯(lián)、廣東省民協(xié)等主辦了“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評選活動,東莞組織選送了“卻金亭碑和卻金坊碑”和“牙香街”兩項參評,并進入了30強。
這從側(cè)面證明,卻金亭碑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重要文物,更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它不僅記載了明朝時期東莞給外商創(chuàng)造良好投資、貿(mào)易環(huán)境的史實,也反映了當時東莞民風淳樸,文明廉政的形象。
【主要參考資料】
1.袁丁《東莞卻金亭小考》;
2.陳鴻鈞《兩方明代石碑 一則海貿(mào)故實──《卻金坊碑》《卻金亭碑》考述》;
3.徐林《古代東莞與粵港澳大灣區(qū)》;
4.《東莞縣志》卷三十一、卷三十七;
5.《莞城千年文化》;
6.《卻金亭碑記》
-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