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東莞麒麟舞正式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東莞麒麟舞再次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麒麟舞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qū)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仁獸,客家人視之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舞麒麟集歌、舞、樂于一體,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在春節(jié)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樟木頭鎮(zhèn)是東莞市的純客家鎮(zhèn),麒麟舞已有450多年的歷史。
麒麟世家黃嬌的“高華麒麟”(資料圖片)
近年來,樟木頭鎮(zhèn)對麒麟舞這門古老民間藝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出現(xiàn)了五個方面的轉變:一是時間上的轉變,從過去冗長的1小時縮短為現(xiàn)在的10分鐘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轉變,從過去單打、雙打到現(xiàn)在加入群體打斗表演;三是內容上的轉變,從過去僅以拜門表演到現(xiàn)在的文藝演出表演;四是服飾上的轉變,從過去舊式的服飾到現(xiàn)在更具時代感的服飾;五是隊伍上的轉變,從過去以自然村組隊到現(xiàn)在跨村表演節(jié)目組隊。這些轉變,極大豐富了客家麒麟藝術內涵,為該藝術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jù)介紹,此前的樟木頭麒麟以耐用著稱,整只麒麟是用黃竹扎框,優(yōu)質沙紙糊面。其最大的特點是體形靚,體寬、個高、尾長;畫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鮮艷、細膩生動,使整只麒麟舞起來威武、輕盈,充滿靈性。麒麟紙扎藝術的失傳,使得樟木頭鎮(zhèn)許多人對此懷著幾許惆悵,也意識到應當恢復這一祖藝。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