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叫好不叫座 。
■工人在手工制作高華麒麟 記者 羅林林 攝
“今年做,明年怎么辦?”清溪鎮(zhèn)高華麒麟作坊掌門人黃素明耐心地糊著麒麟,有時會為這古老工藝品的銷量發(fā)愁。
高華麒麟作坊始自清朝嘉慶年間,近200年的歷史傳承讓它風靡海內外,曾隨清溪麒麟隊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大放光彩。2008年,高華麒麟制作工藝被授予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而今正申請國家非遺項目。
華麗光環(huán)沒給黃素明帶來多少興奮。反而隨著麒麟產品市場日益萎縮,平添了幾分無奈與惆悵。
獨門配方成就“一哥”
六旬的黃素明說,家族的麒麟制作史可追溯到清嘉慶年間。當年,作為客家人聚居地的清溪鎮(zhèn),村村皆有舞麒麟的習俗,但當地沒人懂制作客家麒麟,村民們只得到廣州、佛山、惠陽等地采購。黃素明的太公看準這個商機,只身赴惠陽拜師學藝,數年后學成歸來,在清溪開了一家麒麟作坊,名為“高華麒麟”,這也是東莞第一家專門制作客家麒麟的手工作坊。
然而,工藝上與惠州等地麒麟的同質化,讓第一代“高華麒麟”的市場沒有打開。人們還是更愿意信賴廣州、佛山、惠州等地老作坊的產品。黃素明的太公棄麒麟,重新扛起了鋤頭。
到黃素明的爺爺這一代,“高華麒麟”華麗蛻變。
黃素明的爺爺在重要的一環(huán)——用料上下了工夫,配制出獨有的專用糨糊和砂紙,成品做出來后比別的作坊同等體積的麒麟要整整輕一斤,更適用于舞獅。經改良麒麟臉譜輪廓、色彩和雙目角度后,第二代“高華麒麟”很快受到了市場認可,由此也確立了黃家東莞麒麟制作“一哥”的地位。
“輕”麒麟迎來好時光
到了黃素明的父輩,則專注制作麒麟,臨去世前,仍不忘手中的麒麟絕活。
黃素明說,父親在燈下為麒麟上色辛苦的樣子,一直留在自己印象里,所以,做麒麟不單是一門生意,還是一種情結。
上世紀80年代初,黃素明從一家陶瓷廠辭職,接過衣缽,全身心投入麒麟制作。
黃素明制作的麒麟,每個重2斤5兩,在舞動時“眼瞼”和“下顎”還會惟妙惟肖地開合抖動,看起來就像麒麟在眨眼和吐納。
此外,黃素明的高華麒麟比普通同等體積的手工麒麟要輕500克,這在改革開放初為市場熱捧。
據黃素明介紹,20世紀80年代初,東莞迅速組建了幾百支民間麒麟隊。由于那時娛樂活動單一,舞麒麟就成了人們逢年過節(jié)時最大的享受。而這,也讓停滯了近30年歷史的高華麒麟迎來了最好的時光。
黃素明說,由于高華麒麟名氣大,當時深圳、惠州、東莞和香港的大部分麒麟都出自他手。當時一只麒麟的成本為20多元,售價卻高達100多元。黃素明說,當時政府干部的月工資也不過58元。
當時一年能賣到70只麒麟,這可觀的收入與麒麟市場的盛況,讓黃素明至今難以忘記。
[cms-page-tar]
現(xiàn)代文化沖擊麒麟市場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讓麒麟的最好時光一點點消逝。進入21世紀的東莞,工業(yè)化逐步加快,商業(yè)、娛樂業(yè)的繁榮,讓舞麒麟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逐漸式微。
“10元能找到10元的娛樂;50元有50元的娛樂……”黃素明說,娛樂方式多樣化的沖擊,讓清溪的麒麟隊飛速減至現(xiàn)在的6個。而一年中舞麒麟的次數也在銳減。這也影響了黃素明等民間藝人的收入。
黃素明掰著指頭算賬說,一支較好的18人麒麟隊,一年收入僅3萬元,平攤下來每人的收入微不足道,有時甚至連成本都難收回。
麒麟隊生存的艱難,也讓黃素明的麒麟制作受到“牽連”。
“有一年只賣1只麒麟!”黃素明說,相比80年代麒麟的高價,現(xiàn)在一只麒麟也僅賣1000多元;而銷售數量更是銳減,最多也僅能賣20只。迄今為止,今年不過賣了10多只,凈利潤3萬多元。
黃素明和兒子黃志成也想了很多辦法,意圖扭轉慘淡的局面。
2003年,黃志成擺弄著手中的小飾品,突然來了靈感:麒麟能否也做成裝飾品?他立刻將想法告訴父親。黃素明覺得新鮮,認同了。
于是,黃素明父子開始做僅供擺設的小麒麟,如兩拳頭般大小,制作手法和大麒麟無異,但難度更大,做一個大約10天,售價與大麒麟差不多,都是1000多元一個。不過,目前小麒麟銷量一年也不過幾個。
后來,黃志成又提議網上開店。但新興的互聯(lián)網也未給古麒麟帶來多大的轉變,網店生意仍然清淡。
現(xiàn)在,黃志成已轉行,只是偶爾還會幫忙做麒麟。
不過,和麒麟打了半輩子交道的黃素明卻難以釋懷:能否通過與樟木頭觀音山等東莞旅游相結合,激活麒麟文化,從而打開麒麟銷路?
[cms-page-tar]
商務智庫支招
向縱橫延伸產業(yè)鏈
柳更生(企幫企業(y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麒麟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麒麟制作也是民族的財富。其實,可以通過麒麟制作的產業(yè)鏈縱橫方向延伸,來激活麒麟的經濟價值。
在縱向上,可與麒麟表演結合。通過合作,把麒麟表演發(fā)揚光大,形成一種強勢的文藝活動,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比如,東北二人轉,它就將這種地方文化發(fā)掘出來,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其潛在價值已經很大。同樣,麒麟表演一旦達到這種效果,其所需要的麒麟相關產品必然也會大大增加。
橫向上,正如黃素明所說,可與旅游業(yè)等產業(yè)結合,進行價值挖掘。在旅游景點,首先可以將麒麟文化作為文化講解,形成旅游資源,旅游品牌。就像到神農架就是為了看野人;我們能否做到到清溪就為了看麒麟?如果這樣,麒麟制作環(huán)節(jié)也將得到激活。
當然,麒麟畢竟是傳統(tǒng)文化,它也必須與現(xiàn)代結合。現(xiàn)在的很多舞龍隊的龍頭等制作,都和聲、光、電等現(xiàn)在技術結合,形式更為多樣,更容易吸引年輕人。
通過展示平臺推銷麒麟
安鋼(金點品牌策劃機構總裁):首先,還是要將麒麟文化發(fā)揚光大。中國的文化紛繁復雜,形態(tài)多樣。麒麟文化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分支。因此,將麒麟文化打造成品牌文化,這是麒麟制作等環(huán)節(jié)發(fā)展的基礎。所以,相關部門或者企業(yè)要引導消費者了解麒麟文化,不要將文化僅局限在小范圍內。
當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性非常重要。實際上,單靠麒麟制作本身,很難實現(xiàn)經濟價值。因此,尋找和旅游業(yè)、會展業(yè)結合是個方向。比如,可以和粵暉園等文化展示平臺結合,通過展出麒麟工藝品,獲取旅游附加值,以得到經濟回報。
相比80年代麒麟的高價,現(xiàn)在一只麒麟也僅賣1000多元;而銷售數量更是銳減,最多也僅能賣20只。迄今為止,今年不過賣了10多只,凈利潤3萬多元。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