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時間網06月21日訊 近日,在“收容站”變身為“救助站”10年之際,東莞市救助站舉辦了首個“開放日”,讓市民近距離了解救助工作。
“開放日”的目的,一是宣傳政策的福音,二是方便社會各界監(jiān)督,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好政策不出門,無異于斷絕了需要救助者的路,而沒有陽光,難免陰暗,容易滋生細菌。為了宣傳政策,為了引進陽光,東莞市救助站開展“傳遞溫暖關愛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主題宣傳月”活動,此舉意義重大。東莞是外來人口為主的城市,許多外來務工者,遭遇人生的各種困境實是平常之極的事情。將政策向他們宣傳,自然有助于幫助這些人重回正常的社會生活軌道中來,至于那些流浪人口以及其他需要救助的人口,這種溫暖在關鍵時刻亦是生命的火炬。
放眼世界,救助站都是身陷窘境、無力自救的特殊弱勢群體暫時的“家”。這是為特殊弱勢群體的生命托底,也是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筑底。利用好救助站這個平臺,不僅有利于流浪乞討人員的健康和回歸家庭,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化解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東莞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正因為責任如此重大,自然對救助站的建立有一定的要求。不僅要求有站的建立,還要求有相當的密度,點線的覆蓋面,從而形成一張立體的覆蓋全東莞的救助網。
解決了救助站機構設置問題,還當明白參與救助管理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專業(yè)化程度高的社會管理工作,這要求參與救助管理人員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尤其不可或缺的是責任心和愛心。這需要制度的約束,亦需要社會的共同監(jiān)督,而尤為迫切的是,需要人力資源的大量投入。目前因受限于體制、編制等因素的制約,相較于東莞的800多萬人口基數,再加上還在源源不斷涌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相形之下,東莞救助站布點密度還不夠,各救助站工作人員投入還相對不足。
如果我們強調要依靠體制解決問題,所循的自然是正確途徑,但是,在體制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應當開闊視界,積極靈活地依靠社會力量作為最有益的補充。比如說借鑒網格化治安管理方式,運用社區(qū)網格力量,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同時,發(fā)揮專業(yè)社工力量,提高救助管理技能;第三,對志愿者的時間進行有組織的合理調配,做到參與救助人員的動態(tài)平衡。
從收容到救助,十年歷程,東莞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只要群策群力,下一個十年,東莞的社會救助體系應是另一番新景象,而社會抗風險能力將更強勁也更有韌性。
- 相關新聞